中长期发展规划

2024-08-10

东新街道公益新动力共融服务中心中长期发展规划

为深入贯彻全省推进现代社区和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精神,以及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建设新要求,中心近几年通过“‘五社联动’促共富,‘知行合一’XIN动力”这一主题,打通民生业务与专业社会工作“N”次方服务协同渠道,形成专业的聚合效应。在明确专业服务中心点的基础上,灵活变化发展策略,不断增强本中心社工知识基础、专业伦理、实务技巧等方面的专业提升,现就中心中长期发展规划做如下梳理:

一、发展目标

1、建设基层公共服务平台。按照“建在镇街,服务村社”的原则,中心以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为主要试点,建设一批基层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平台。优先使用党群服务中心、志愿服务站、文化家园、儿童之家、日间照料中心等服务设施开展个案、小组、社区社会工作。

2、挖掘辖区特色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单。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提供上的最突出优势在于及时发现居民需求信息并对其作出迅速回应,这种以需求为导向的服务供给改变了以往政府自上而下向社区投入资源的决策方式。同时,通过实践和探索,挖掘出一条新型的服务供给路径,开创多元参与的社会化服务机制,从而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3、健全组织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与交流合作机制。为保证中心的正常和良性运行,提供更为专业化的公共服务,中心还必须把好人才培养这一关。首先,针对中心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开展定期的培训,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策略,保证专业能力的提升。同时,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和合作,包括与兄弟街道、社区、驻区单位、居民、同行和其他相关社会组织交流与合作,利用各种渠道和方式整合资源,在互动中宣传并壮大自己。

4打造社会工作服务先进典型。按照及时总结经验,发掘亮点,宣传先进典型,扩大社会影响,提升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按照社工部统一部署,积极开展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示范创建工作,组织社会工作服务优秀案例征集评选宣传。

二、行动计划

(一)做好“全方位强基固本”,明确社会组织先锋领航方向。中心积极响应辖区两新工委的号召,成立中共杭州市拱墅区东新街道社会组织支部委员会,负责人熊依泠担任支部书记。通过“党建领航、资源整合、跨界参与”的发展模式,坚持把一线服务辖区群众的社区社会组织作为孵化培育、扶持壮大的主要对象,通过支持党员成为社会组织骨干的办法,壮大基层治理的红色力量。本着吸引、培育、发展的理念,中心通过街道社工站的整体运营,汇总“一库一清单”利用数字化手段,画好“精准画像”,积极组织引导辖区两新组织和党员争当“学习先锋、发展先锋、服务先锋、执行先锋”,增强辖区社会组织党建共建的黏合力和向心力。

(二)注重“全领域专业覆盖,撬动社区社会组织内生动力

融合专业能力,提升治理能力。近年来,中心积极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加强社会工作机构联动。通过公益创投、政府购买项目的实体化运作,围绕“培育社会组织、助力社区治理”的目标,积极整合资源,精心谋划服务内容,孵化出一批“平常时候,拿得出来;关键时刻,挑的起来”的团队人物,培育出一批“有特色、接地气、惠民生”的社区社会组织,及时回应人民对美好社区生活的强需求。充分利用街道社会工作站、党群服务中心等阵地开展服务项目60余个,将社会领域的资源有效整合起来。一是聚焦靶向发力,以微公益创投项目为切入口,因地制宜地推出服务项目手册,打造基层服务品牌样本。二是坚持分层分类,规范微创投项目运作流程。规范“精准发现居民需求——统筹生成服务项目——居民团体积极申报对接——引导邻里志愿者参与”的服务过程,坚持推行分类监管和考评机制,采取分类指导、管理与评估,进一步加强社区社工室社工的能力建设,从而助力组织实现跨越式变革。

(三)调动五社全要素资源”,打造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实践平台一是抓好“项目载体”。根据“项目群众定,执行群众做,过程群众督,结果群众议”的理念,有效地动员社工带领社区社会组织以小项目的形式关注社区议题和民生问题,联动辖区“五社”的多元化参与,探索社区的社会治理创新模式;与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强强联合,以社会工作专业手段开展人才联通服务,更好地拓宽了公益跨界服务的渠道;二是实施常态化督导。充分发挥专业社工“使能者”的作用“督导+实操”的“新招式”,引导社区社会组织从过去的参与者转变成实施者,提供全过程的支持和引导。通过项目的可持续实践和经验梳理,创造优质的“公共价值”和社会公信力。

规划总结

中心的规划发展是一个持续性的基础性工作,还需不断探索和创新。相信通过中心的不懈努力,以及规范化、组织化、专业化运营,让中心在社区治理矛盾化解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最终推动公益事业的稳步有序发展,促成社会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分享